第二讲 戊戌变法失败还是夭折?

1898年12月31日(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),北京城内,景山脚下,马神庙中,没有鼓乐齐鸣,没有红毯铺地,也没有贵宾致辞、“领导”剪彩、代表发言……管学大臣孙家鼐默默地率领中西教习和160名仕学生、中学生和小学生,对着万世师表孔子的灵位顶礼膜拜。当时既无摄影,更无录相,开学典礼的情形,早已尘归尘,土归土,烟消云散。幸运的是,报纸的记载还能找到,凭借白纸黑字,后人似乎还能若隐若现地看见当年京师大学堂开学时的情景。1899年2月6日,位于上海的英文报纸《北华捷报》作了如下报道:

京师大学堂于两星期前举行了隆重的开学仪式。除了该校的西教习之外,没有其他外国人参加这个开学仪式。

京师的传教士们,或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人,对此表示相当愤慨,因为西教习们在开学典礼上对着孔子的灵位脱帽和鞠躬敬礼。他们认为此举表示西教习们跟他们的中国同事们一样崇拜孔子。有人说,尽管西教习们的本意并非崇拜,但本地的中国人却肯定会这样理解。

然而,在中国居住时间更长的人就不会这样想。虽然中国人可能会真的报道说西教习们对孔子的灵位顶礼膜拜,但就连他们自己也不会相信这样的话,更别提其他人了。西教习们曾被告知,在这件事上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办。但在开学典礼前举行的教员会议上,他们一致表达了在经过孔子灵位时要脱帽致敬的意愿。中教习中的基督徒也被管学大臣孙家鼐免除了下跪磕头的礼仪,因为后者说他不想强迫他们在这件事上违背自己的良心。孙大人虽然是个保守派,但却通情达理,具有十足的绅士风度。⑴

考虑到交通和通讯的落后,信息传递速度缓慢,报刊也很稀少,《北华捷报》又是周刊,所以,这条消息在当时还是很具新闻性的。可惜的是,该报并未详细记载京师大学堂具体的开学时间,以至于后来连学术大师、考据权威、北大校长胡适都搞不清楚“北大生日”,以至于北京大学的校庆活动,先是在每年的12月17日,后来又改在每年的5月4日……1998年,才有专家根据当年的上海中文报纸《申报》,得出了1898年12月31日是京师大学堂生日的科学结论,总算把这个百年谜团彻底破解。

1899年1月17日,《申报》刊登的京师大学堂首次开学告示全文如下:

兹照录总办告示曰:为传到事,前经出尔,本学堂学生斋舍,按照定章原额尚不敷。兹将例应住堂各学生,分作三项,核定名数。计仕学院学生三十名,中学生六十名,小学生七十名。除照章报名入仕学院之学生十二名,由本学堂另行知会外,其余各生姓名具列如左,仰该生等于十八日到堂,十九日开学。如有不愿住堂者,限于十八日以前报明。如届期不报,立即扣除,以便续传足数。切切勿违,特云。⑵

历史永远充满着耐人寻味的神奇魅力,也蕴藏着众多的“空白”,京师大学堂的生日就是一例。

1898年6月11日,在《明定国是诏》中,光绪皇帝宣布:“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,尤应首先举办。”到9月21日,戊戌变法黯然落幕,一共103天;而从9月21日,再到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大难未死,意外开学,也是103天。前后两个103天,是巧合,还是另有玄机,谁能够说得清楚?现在可以说清楚的,就是仕学生、中学生、小学生混杂在一起举行大学开学典礼,恐怕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“创举”,这样的大学办学模式,恐怕只有用“中国特色”四个字来做解释。

富有浓郁的“中国特色”的京师大学堂的创建成功,对于戊戌变法,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