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7章 铸造新钱(2)

第517章 铸造新钱(2)

经过一番讨论,最终确定了新钱的大小、厚度、重量,以及面值等方面。

至于新钱的样式,也有了很大的改动。

万事俱备只欠东风,商议完之后,李承乾便将铸造新钱的任务彻底交给了工部。

工部紧锣密鼓开始制造新钱的模具,先铸造出一些新钱来做样板看看怎么样。

“陛下!这是工部铸钱局刚刚铸造出来的新钱,还请陛下过目。”新钱样板一制造出来,工部尚书便立刻带来给李承乾看。

“朕瞧瞧。”李承乾拿起工部尚书放在桌上的钱币来查看。

经过商议新钱的重量定五克,直径三厘米,厚度是一点八厘米,样式依旧是中间穿孔的方孔圆钱。

一面写的四个字——大唐通宝。

一面则写着发行的年月日,以及新钱的面额大小,以楷书入钱文。

铸造出来的新钱,以平钱为标准,在钱币上印着相应的面额,如一文钱、两文钱、五文钱、十文钱等面额。

新钱的图案清晰,凹凸感强,制造工艺精美,正反面图案朝向一致,即使有误差也非常微小,完全可以忽略不计。

圆框边沿厚薄均匀、平滑,摸起来手感不错,十个新钱叠放在一起时非常平整。

其新钱外缘边部有间断丝齿,这样的丝齿共有六个丝齿段,每个丝齿段有八个齿距相等的丝齿。

这是李承乾根据后世天朝硬币的样式为样板,来制造新钱。

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出现有人仿制新钱,制造出新的劣钱来。

“这些新钱第一批你们工部能够制造出多少来?又需要多少时间?”李承乾问道。

“启禀陛下!第一批的新钱能够制造出数百万枚面值不等的新钱,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。”工部尚书说道。

“两个月的时间太长,最多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,必须给朕制造出上千万枚面值不等的新钱出来。”

“一个月以后,新钱将全面发行到大唐的每个角落,并将旧钱全部作废回炉再造。”李承乾道。

“陛下!只是工部一处铸钱局铸造新钱,两个月铸造出百万枚新钱来,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。”

“实在是无法在一个月的时间内,铸造出陛下要求的数量来,还请陛下明鉴。”工部尚书说道。

本来要在确保新钱质量的前提下,在两个月铸造出百万枚的新钱出来,已经是日夜赶工的最快成果。

想要在一个月内,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,铸造千万枚以上的新钱,就算整个长安城,以及周边的工匠累死,都完成不了这个艰巨的任务。

这根本就是在强人所难。

“工部无法完成,便在其他地方多建几座铸钱局,一同来完成新钱的铸造,无论任何,也必须要在一个月内完成。”

“一个月之后,从长安开始,废除旧钱,禁止旧钱在市面上继续流通,将新钱流通到市面上,以后,不再铸造其他的钱。”李承乾道。

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用新钱替换掉旧钱,才可以防止推行新币的时候,引发经济状况,稳定经济市场。

“是,臣明白了!臣这就命人去办!只是臣担心,全面发行新钱,并废除旧钱使用,民众不会接受应该怎么?”工部尚书行礼道。

“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做?停止铸造新钱不成?”李承乾问道。

“臣绝无此意,臣只是觉得不如在部分地区先发行,试一试效果,看看情况再说,或者让新钱和旧钱一同使用,逐渐用新钱替换掉旧钱。”工部尚书说道。

“你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,没有什么效果不说,那些民间私铸钱币者,反而会更加的猖獗,市面上的劣钱只会更多。”

“大唐的经济很快便会瘫痪,最后的结果如何,不用朕说你也应该明白。”

“所以,新钱无论如何也必须快速的发行下去,并彻底取代旧钱,流通到市面上去才行。”李承乾说道。

“臣明白!是臣多虑了!”工部尚书说道。

“总之,一个月后,就开始发行新钱,在这一个月里,你们工部尽量铸造新钱,越多越好。”李承乾道。

“诺!臣告退!”工部尚书行礼退下。

过了不久,除了工部直接管理的铸钱局外,在其他地方多出了八座铸钱局。

所有的铸钱作坊同时开工,虽然依旧无法在一个月内完成李承乾规定新钱数量,却也制造出了将近八千枚的新钱。

新钱以长安为中心,开始向大唐的各州县,开始流通到市面上去,朝廷以及地方官府开始严厉禁止民众使用旧钱。

以后,大唐将以新钱来做货币,进行买卖交易。

在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严格控制下,新钱流通还算顺利,虽然出现了一些波折,却都被一一化解,也算是有惊无险,平稳的推动发行新钱到市面上。

民众也接受了新钱成为新货币,进行交易的事实。

新钱的发行并没有影响到人民的生活。

至于那些私铸钱币者,依旧藏在暗处,打算仿制新钱制造出同样的劣钱来扰乱经济市场。

因此,朝廷和地方官府并没有放松对这方面的打击力度,相反还加强了打击力度。

坚决不能让这些不法分子有一丝一毫的机会,出来兴风作浪。

发行新钱稳定经济秩序后,皇帝游幸南方的事情再次提上日程。

李承乾决定先去江南视察当地的民生情况,经济发展的情况等等。

“明日朕将从水路出发,前往江南视察当地的民情,你好好留在长安监国。”

“凡事不决,你应当和大臣们多多商议。”李承乾临出发前,还有些不放心,把李厥叫来再嘱咐一遍才放心。

“父皇放心!儿臣在监国期间,儿臣定会和大臣多商议。”李厥说道。

“明日朕顺着大运河一路向南,多则一年半载便会返回京师,少则三四个月。”李承乾道。

“是否发下公文,让江南各地州府接驾?”李厥问道。

“不用了,前呼后拥,朕又如何能够看清楚当地的情况,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发生。”李承乾道。

说到这里,李厥也就不再多嘴了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