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廷和重回内阁的事,在朝廷上掀起轩然大波。
因为他年轻,他的身后有江南豪绅,他的儿子三元及第。
杨慎三元及第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,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神人了。
位于仁化县的天上人间同样获得了一波热度。
“天上人间的花魁是大才子杨慎选出来的。”
“求求了,让我们看一眼花魁元宝姑娘。”
“元宝姑娘,我爱你。”
每日,汇聚在天上人间的才子,各种煽情的话不离口。
楼上的金元宝一口撕掉块鸡肉,吃的满嘴都是油,已经习惯众星拱月的场面。
她每日里在阁楼上吃吃喝喝就好,完全不用管别的事。
“死男人,如果看见我的模样,还能不能说出口。”
杨慎考中状元的消息刚刚传入仁化,有胆大的人爬上来,看见了金元宝。
金元宝只是捏着头发,说了声:“帅哥,来玩啊!”
那人吓得眼翻白眼,直吐白沫,喝了半斤砒霜一般。
“嗝!”
金元宝打了个响嗝,伸了伸手脚: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老爹。”
“想念老爹的手艺了。”
……
对于西北的官来说,杨廷和进入内阁远没有他们分红厉害。
应州煤业第一次分红,几乎每人分到万两银子。
这银子来的光明正大,花的同样光明正大。
很多大明的官员都很穷,不得不讨好当地的豪绅。
拿人手短,得了别人的好处,碰到点事,自然要偏袒别人。
现在自己有银子,还怕什么豪绅。
应州煤业的存在,反而让西北少了很多不公正的案件。
张元青躺在新建好的知府衙门,应州知县高书城躺在他旁边。
两人闲的实在无聊,将百姓分为三个等级后,都在向上奋斗。
已经有几个月没发生行窃案,伤人案了。
“大人,真是应州之幸啊!其他几位知县都要过来应州。”
张元青知道这件事,起因是别县的百姓听说应州福利好,拖家带口过来,导致其他几个县都没什么人了。
“来就来吧,反正都是应州人。”
张元青来之前,应州只有千余户,现在已经有万余户。
并且还在增多。
除此之外,张元青的火铳兵,半月会带回来一批鞑靼女人还有小孩。
现在城边有一大片地,专门养殖牛羊和马匹,高书城去看过一次。
漫山遍野的羊群,一眼望不到边。
高书城哭笑不得:“应州拢共就这么些地。”
张元青坐起来,从桌上拿下来一个橘子,是商行带过来的。
范思平每月都会过来一趟,带回来张元青需要的东西。
橘子就是从南边带过来的:“那就打出去,咱们有人就有兵。”
“只要加入明军,身份升为铁牌,战死升为铜牌。”
都说万物平等,张元青却搞个众生不平等,互相攀比。
百姓们不仅不反对,还很热烈,为了提高产量,晋升牌位。
有的百姓天还没亮,就爬起来开工挖矿。
高书城懒散的站起来:“行吧,大人,老臣这就去办。”
张元青摆摆手:“带筐橘子回家。”
高书城脸上的笑容灿烂:“小老儿上次的还没吃完。”
高书城是最滋润的,张元青来了之后,弄了四进院的宅子,纳了三房姨太太。
张元青白了高书城一眼:“老高啊,你已经是花甲老人了,悠着点。”
高书城挺直了腰板:“下官还要多活几年,跟着大人多享享福。”
高书城出了知府衙门,就上了轿子。
到了衙门,同样是躺在摇椅上,两个娇妻在旁边按腿,揉肩。
“老爷,方才有官人送了密折。”
高书城吐出荔枝核,眼睛都未睁:“念。”
“是内阁首辅杨大人写的,说是张大人在应州大搞商人手段,要老爷上折子参张大人。”
“别念了。”
高书城虽然年迈,可活的明白:“上面的人知道个屁,就不能看俺们享福。”
“张大人来了之后,家家不闭户,今年的应州没有冻死一人。”
“别说是人,狗都吃肥了。”
为高书城按腿的娇妻也撅起嘴:“旁人就是看不得咱们应州人过得好,张大人来之前是什么情景。”
“没有张大人,哪有你我的今天。”
除了内阁的折子,还有百官贺表的折子,山西布政使何大人发来的,要联合为张大人贺表。
一听是为张元青贺表,高书城噌的一下起来了:“好,老夫也要贺表,单独上折子贺表。”
“老夫身为应州知县,大人的心腹,得写个大折子。”
高书城下笔如有神,足足写了十多页折子,叠加在一起厚厚一叠,犹如石砖。
“好了,送去京城吧。”
……
京城。
奉天殿。
杨廷和上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击,也是第一把火。
第一把火就烧在了应州,商人为官已属罕见,官人再拉着一群人为商。
此等事,天下罕有。
杨廷和是知道张元青所有由来的,一年多前,只是仁化的老鸨。
现在成了李东阳的孙女婿,还成了应州知府。
朱厚照坐在龙椅上打着哈欠,大明商行成立后,他每日都会上朝。
只要听见关于大明商行事,就会准奏。
不止是应州煤业分红,大明商行也分红了。
银子运到豹房的时候,朱厚照直接懵逼。
二百万两!
他的豹房原来就叫豹房,现在里面不仅有真豹子,还有孔雀等奇珍异兽。
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小金库花费的,不用经国库。
有自己的银子真好。
“老臣有本要奏,奏应州知府张元青。”
“私自圈地,已逾臣子本分,此等人败坏官场风气。”
杨廷和长篇大论之后,百官有一半人也上奏了,集中攻击张元青。
李东阳呵呵笑了:“杨大人,此事从何人口中听到?”
杨廷和不动声色:“西北百官皆可作证。”
西北是贫瘠之地,那里的官都在想方设法往上升。
杨廷和给他们抛去了橄榄枝,只要同意上奏张元青,就能搭上杨家。
他不信没有人动心。
李东阳笑了:“我怎么和你听到的消息不同?”
门口有两名身高体壮的侍卫,合力抬起来一个红木箱子。
箱子打开之后,是应州百官的奏折。
每本奏折都和板砖一样厚。
“这些奏折上到布政使,百官联合贺表,下到小的知县,主薄,都在称赞应州知府张元青。”
杨廷和老目倒竖:“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。”
展开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