§3.3 孩子总是烦,烦了就不去上学,该怎么办呢? —— 改变孩子对事情的错误看法

/心理困扰/

晓强是个男孩,上初三了,他勤学上进,成绩优良,同学羡慕,老师喜欢。但是,最近晓强却常常让家长头疼。为什么?因为晓强时不时就觉得烦,不想说话,也不想做事。家长一问,晓强张口就是——“别理我,烦着呢”。为了这件事,家长常常神经紧张,不知道该如何是好。

这不,前几天晓强放学回家后又觉得烦,家长的神经又紧张起来,想问又不敢问,不问又不放心。第二天,晓强还是觉得烦,烦得不想去上学了。面对家长的询问,晓强这次没再说“别理我,烦着呢”,总算愿意跟家长说了。

家长这才知道,原来前两天学校又考试了,晓强在学校里一天都没听课,光趴在桌子上烦了。过去,晓强常常为考得不如意心烦,家长心想既然还是考试的事,也就不那么担心了。但晓强接下来的话,让家长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。晓强说:“这次考试成绩不错,比上次前进了好多名。”家长奇怪了:过去考得不好,你烦;这次考得不错,你还烦什么?家长实在弄不懂自己的孩子了,听晓强说想做心理咨询,就赶紧预约来访了。

于是,这一天我接待了他们祖孙三代,知道了上面的故事。

家长连连向我诉苦:“您说,这孩子有点事就烦得要命,烦了就不去上学。眼看快中考了,正是关键时刻啊!您快帮帮孩子,看看孩子到底是为什么烦。我们该怎么办?”

既然晓强主动要求来访,我就抓紧时间单独和晓强进行了交流。

晓强开口就是好几个烦:“烦,特烦,烦透了,烦得要命……”

我问:“这次不是考得不错吗?怎么还烦?”

晓强还是满脸的不耐烦:“是,是不错,但是,您不知道,我丢了很多不该丢的分。”

“什么叫丢了不该丢的分?”

“本来会的也错了,都是低级错误,真是烦死了!”

“什么叫‘低级错误’,什么叫‘会的也错了’?比如……”

“比如,有一道题,如果让我自己列式计算,我肯定会做,可是因为有备选答案,我就给选错了,10分丢了,您说多烦人!再比如,有的题我少写了一个符号,就这么一个符号,两分没了。还有的题我把单位抄错了,就抄错这么一个单位,两分又没了……”

“你是说,你觉得烦,就是因为会的题也丢分了?”

“对呀。会的也丢分,会的也出错,您说,多烦人,真是烦死人了!”说到这里,晓强似乎更加烦躁不安了,一个劲儿地摇头,一个劲儿地唉声叹气。

我笑了:“照你的意思,会的题就不该出错了?”

晓强抬头看着我,依然烦躁不安:“就是呀,会的还出错,您说怎么不让人心烦?”

听到这里,我心里倒安定了许多,因为我看到了晓强烦恼的缘由。

/心理解析/

烦恼是一种情绪体验。人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情绪体验呢?心理学上有个“情绪ABC理论”,它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。其中的A、B、C分别是“外来激发性事件”“个体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”和“外来激发性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”三个英文单词或词组的首字母。“情绪ABC理论”认为,外来激发性事件都是中性的,但是,由于个体依据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,对外来激发性事件进行了不同的理性或非理性的解释或评价,最终便导致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。就是说,导致C的原因并不是A,而是B。这个理论告诉我们,决定人的情绪的,不是现实生活本身,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理解。

晓强烦恼的根源在哪里?表面看来似乎是因为“会的题目也出错”这件事,其实不然。晓强烦恼的根源是他对“会的题目也出错”这件事的看法不对,用心理学的话说,就是对“会的题目也出错”这件事存在认知偏差。

那么,晓强的认知偏差在哪里?怎样帮助他正确看待“会的题目也出错”这件事?

我找到了下面这张数字表:

5 8 1 3 4 7 6 4 5 9 2 7 8 7 3 5 2 0 9 4 7 8 9

0 1 8 5 2 4 1 7 8 0 1 5 5 4 3 9 1 7 5 4 1 8 6

4 5 5 2 1 8 0 9 3 8 0 6 7 4 6 1 2 5 4 9 1 4 5

2 3 7 3 1 8 6 2 1 5 7 3 7 9 6 8 7 9 5 2 8 1 8

9 2 8 0 6 7 5 6 7 2 5 7 4 9 2 8 9 3 5 1 4 6 5

7 2 0 8 5 1 7 8 7 3 5 5 7 5 7 6 4 2 7 4 5 8 8

0 8 5 4 0 6 5 1 4 5 5 4 5 7 2 3 3 7 4 5 7 1 1

4 3 9 7 1 3 4 9 7 5 6 4 4 1 2 5 9 8 4 1 2 6 7

3 5 2 7 4 6 0 6 8 1 2 3 0 8 9 1 4 5 7 0 1 3 2

我解释说:“这个测验很简单,就是按要求画掉其中的一些数字。”晓强显然信心百倍,跃跃欲试。我说:“准备好后,请你在这张数字表上,把9后面的3,5前面的7,6与5之间的7,用斜线画掉。好,计时开始。”

测验结果如何呢?由于限定了时间,这样的测验几乎人人都会出现错误,晓强当然也不例外。而且,晓强也想到了,即便大学生来做也会出错。

我趁机问道:“这个测验,是不是很简单?”

“是很简单。”

“能说自己不会吗?”

晓强到底悟性好:“我知道了,会的题目也可能出错。”

“是的,不仅这个测验,很多测验都是这样。这可以说是测验或考试的意义。考试考什么?就是看你会的题目能出多少错。”

这时候,晓强的脸上已经开始由阴转晴,写在脸上的烦恼已经烟消云散了。

人的情绪体验就是这样,认识转变了,看法转变了,心情也就转变了。

我们合作得很好,咨询似乎可以结束了。但是,晓强没有起身告辞,他沉吟片刻,不好意思地说:“您说我为什么会经常这样烦?就说上次来找您吧……”

我们确实合作得很好。好在哪里?好就好在我们的内心产生了共振,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:晓强为什么会经常这样烦?

确实,我接待晓强来访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晓强上次来访,也是因为烦,谈话过程中,也是几乎一口一个烦,至今提起来“烦”犹在耳。

那次咨询是在两三个月之前,晓强也是因为心烦来找我。但那次是因为考试名次下滑了,马上又要考试了,他心里有压力,怕考不好,就烦得要命,不想去上学了,也不想考试了。说来也怪,心里越烦,就越想烦心事,从小学想到中学,从家庭想到社会,从现在想到未来,好多好多烦心事都来了,越想越烦。最后,晓强写了一封长信给家长。家长看过信,只知道孩子又烦透了,却根本看不懂孩子的心思。

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接待了他们一家人,记得也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的。

晓强给我看了他的长信。透过他的文字,我明白了,晓强并不怀疑学习的意义,而是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。他为了缓解心理压力,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,故意说学习没意义。在心理学上,这种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,体现了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。

我与晓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。晓强领悟到,自己上次的考试名次下滑事出偶然,具体说来就是考试不太规范,现场有不少同学作弊了,因此,自己的名次下滑,与学习能力无关。但是,人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,就真的会一败涂地。所以,对自己应该有坚定的信心,只有这样,才能激发潜能,保持优势。

晓强的悟性很好,找回了自信心。我清楚地记得,晓强临别时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其实我也知道那次考试成绩下滑的原因,但是我一遇到点事就爱心烦,越烦心越乱,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现在我知道了,我明天去参加考试。”

当时我就意识到晓强爱心烦的背后,还有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问题。但是,由于时间所限,咨询只好暂时告一段落。

/心理对策/

这次晓强来访,我一开始就想到了上次没有解决的那个问题。正准备深入探讨时,晓强主动提出这个问题,既让我有些意外,又让我有些欣喜:我们的合作真的很默契。

思绪及此,我笑了:“你能这样想很好。是呀,你为什么经常这样烦呢?”

为了进一步沟通,我和他的家人坐到了一起。通过交流我进一步了解到,晓强是三代单传的独子。令人欣慰的是,这个三代单传的独子并没有被娇惯成性,也没有养成什么坏毛病,反而勤学上进、善良懂事。我在咨询过程中也看出了这一点。其中,最明显的一个细节是,晓强总是先让家长坐,而不是像有些来访的孩子那样自己先坐下来。

但是,家人还是很难以平常心去对待他,总是多了一些关注。家长也承认,总会比平常家庭对孩子,更多一分疼爱,更多一分呵护,更多一分关注,更多一分娇宠。这一点在来访中也有所体现,最明显的是,他们两次来访都是祖孙三代一起来。爷爷陪同来访,还是很少见的。晓强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慢慢形成了敏感又执拗的性格。所谓敏感,用老师的话说,晓强就是心事重,遇到事情想得太多,还不好劝。所谓执拗,用家长的话说,就是拧,就是容易烦,烦起来没完没了,谁也劝不好。

另外,晓强生长在农村,祖辈父辈都是老实的农民,只会疼爱孩子,却读不懂孩子的心事。所以,每当晓强心烦的时候,全家人都不知该如何是好,只知道小心翼翼地劝孩子:妈妈小心翼翼地哄,爸爸小心翼翼地劝,爷爷也会专门过来小心翼翼地连哄带劝。晓强上小学时还好些,到了初中后,更加容易心烦了。这更让全家人高度紧张、小心翼翼了。家长的小心翼翼让晓强更加感到无助,就更不往好处想,就更心烦了。

沟通至此,晓强似乎找到了知音:“就是这样,越烦就越不往好处想,越不往好处想就越烦……”

我笑了:“看来真的不是别人打倒你呀!”

晓强也笑了:“是,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。那人是怎么把自己打倒的呢?”

我讲了一个故事。有个主妇,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。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了,可主妇却想:鸡蛋能孵成小鸡,小鸡能变成母鸡,而母鸡又能下很多蛋,很多蛋又能变成很多鸡……主妇如此想下去,仿佛自己失去了一个养鸡场,越想越痛苦。

不用嘲笑主妇,我们都有这样一个“心理放大镜”。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:要求被试在一个周日的晚上,把自己未来七天内的所有烦恼都写下来,投到一个“烦恼箱”里。被试过了三周之后打开这个“烦恼箱”,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。可见,烦恼多是自己想出来的,是自己心里放大的。

说到这里,我问晓强:“现在你知道人是怎么自己打倒自己的吗?”

晓强顿悟了:“都是不断自我放大的结果。”

晓强领悟得很好。敏感又执拗的性格,让他对不如意的事容易过度敏感,过度敏感就容易心生烦恼,心生烦恼就容易没完没了地想,没完没了地想就容易更加烦恼,最终掉进放大烦恼的怪圈。

沟通至此,晓强真的不烦了,他平静地说:“我怎么才能走出烦恼的怪圈呢?”

我说:“很重要的一条,就是学会不再放大烦恼。感到心烦时,可以找出一张纸来,先逐项列出烦恼,然后将烦恼归类整理,最后合并同类项。合并同类项之后你就会发现,烦恼其实就那么一两项,自己面临的问题其实很简单。这个操作过程是一个让自己安心的过程,是一个让烦恼自行消散的过程,是一个让理智自然复苏的过程。烦恼走了,理智就会来接班。于是,你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”

晓强高兴地接过话头:“对,我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,把本来会做却做错的题记下来,整理、分析,提醒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。”

我也高兴地握住晓强的手:“你挺有办法呀!做个会想办法的人是不是感觉更牛哇?”

家人也要创造条件促进晓强改变。为此,我与晓强的家长进行了交流,我们一同分析了家庭环境对晓强性格的影响。最后,我们达成的共识是:一方面,平时减少对孩子的呵护和疼爱,多放手,给孩子经受挫折的机会,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;另一方面,在孩子心烦的时候,不要过度关注,不要见风就是雨,以免火上浇油。家长要做的是镇定自若,这样才可以帮助孩子安静下来。

当然,性格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。我相信晓强会付出努力的。因为,临别握手时,晓强的手是那样有力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