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六十四章 扶苏的蜕变
一个月时间过去了,大部人马自北疆归来。
数万秦锐士直接回到了军营,而铁鹰锐士则护送着北辰与扶苏回归了咸阳城。
而这时,嬴政的旨意也已经到来,召皇长子扶苏觐见。
不过却并没有叫上北辰。
不过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,毕竟这是人家父子久别重逢,肯定有话要讲,自己一个外人还是不要掺和了。
而且据他对嬴政的了解,不出三天肯定也会单独叫自己过去的,不用着急。
至于现在,当然是回到家中,跟夫人女儿团聚了。
虽然这次出去并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,但在经历了血腥的战争之后,还是很怀念温馨的家庭。
另一边,扶苏也进入了咸阳宫,当踏入大殿之时,抬眼便见到了坐在上方的始皇帝。
随即行礼道:“儿臣见过父皇。”
正在批阅奏折的嬴政放下了手中的工作,开口道:“平身吧。”
扶苏闻言站起了甚至,看向了皇位上的嬴政。
不过紧接着起神色却是一变,有些惊讶说道:“父皇,您怎么……”
此时的嬴政的头上的发丝已经有三分之一变成了白色,脸上也苍老了许多,看上去已经像是一个老人。
不过自己也就只离开了几年的时间,但对方看上去却像是至少度过了十几年。
他很清楚的记得,在离去之前还见过前者。
那个时候的始皇帝还是意气风发,生命力非常旺盛,如同青年一般。
没想到再次相见时,却是已经步入了迟暮。
此刻,他也理解了为什么要这么着急的召自己回来。
因为对方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了。
而就在扶苏看向嬴政的时候,对方也在打量着他。
原本扶苏作为长公子,一直都是锦衣玉食,细皮嫩肉的。
而在北疆度过了几年之后,皮肤却变得粗糙了不少,不过身上的气质却硬朗了许多。
比起以前来,少了几分柔弱,多了一些坚毅。
嬴政开口道:“朕的身体没有大碍,你不必担心,这次召你回来,是想要看看你在边疆的这几年有没有进步。”
“说说吧,几年来都学到什么?”
虽然很担心前者的身体状况,不过对于问题也不能不回答。
随即说道:“禀父皇,儿臣于北疆之地度过了五年多的时间,感触最深的便是百姓的艰苦与将士们的英勇忠诚。”
在他刚刚抵达北方的时候,第一件事就是巡视长城的建造。
而当看到那一个个衣衫褴褛,面色蜡黄的民夫拼命修筑长城的时候,不由的生出了一些心疼与心酸。
他想要让这些民夫停下来休息两天,但却被蒙恬拦了下来。
修长城是一项紧急的攻城,而且这些民夫在修完长城之后,还需要调往其他地方继续服役,所以不能停下来。
虽然这样会带来很大的压力,但是也没办法,如今秦国需要用人的地方太多了,劳动了不够。
而在这种情况下,就只能够压榨百姓的力量。
这是一个无奈的举措,也是现在的大环境所造成的。> 的。
也是在这个时候,扶苏明白了想要让百姓休养生息,过上好日子,并不仅仅只是君主的一个决定就可以做到的。
百姓们是贫还是富,更多的事取决于整个国家的状态。
只有当国家解决了内忧外患之后,才能够稳定民生。
若是不能把匈奴以及六国的问题处理掉,即便让百姓过了几年安生日子,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再次爆发战争,将国家拉进水深火热之中。
现在的百姓过得是很苦,但至少要比被卷入战争之中,无故送了性命要好。
另外,对于秦军的战斗他也是有着不小的感触。
在边疆的这几年,扶苏也亲眼见到过匈奴进犯,与秦国将士发生血战。
一次次被击退,一次次又再来。
每一次被击退后,都会留下满地的尸体,有匈奴的也有秦军的。
还记得在第一次看到厮杀的场景时,自己的感觉很不舒服,控制不住的想要呕吐。
虽然以前也看到过罪犯被杀死,但那种千万人拼命杀戮的场面却是没有领教过。
满地的鲜血,残缺的尸体,还有那痛苦的哀嚎与临死前恐惧不甘的眼神,都让其印象深刻。
目睹了这样的场景后,他好几天都没有睡一个安生觉,即便睡着了也会半夜惊醒。
这种情况直到半年后才好上一些。
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,而是习惯了。
在感受了几次血腥的战场之后,他也渐渐的适应了,适应了鲜血的气味与那残酷的战斗方式。
在北疆度过了一年的时间后,他的心中便平静了下来。
甚至在两军厮杀的时候还能够很冷静的观察战场局势,分析着双方的优势与劣势。
不再会被这样的景象给惊到。
与此同时,自己的心似乎也在变得越来越硬。
虽然仍旧会为了士兵的死亡而悲伤,为了战争的残酷而感慨,但却不再像以前那样敏感。
当见过了太多的死亡之后,自身的接受能力会强大许多。
与其沉浸在哀伤与不忍之中,倒不如去思考如何降低伤亡,尽快击败对手。
这几年的时间,扶苏学到了一个道理。
那就是过度的仁爱是一种累赘。
有仁爱之心是好的,但却要分清楚施行仁爱的对象、方式以时机。
在乱世之中仁慈不仅会害了自己,也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尤其是作为一国之君,更是不能一味的仁慈。
有时候冷酷一些,或许能够拯救更多的生命。
心肠太软,过于仁慈的人通常都会感情用事,而身居高位,需要的却是最理性的判断。
如何稳定国家,获得更多的利益,需要站在大方向上去考虑。
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忍,便影响到大局。这是身为君王的大忌。
父子两人在一起谈论了一个时辰,从言语与态度之中,嬴政感受到了自己的这个儿子所产生的巨大变化。
虽然依然主张施行仁政,但却是果决了许多,不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。
展现出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一面…… 展开全部内容
数万秦锐士直接回到了军营,而铁鹰锐士则护送着北辰与扶苏回归了咸阳城。
而这时,嬴政的旨意也已经到来,召皇长子扶苏觐见。
不过却并没有叫上北辰。
不过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,毕竟这是人家父子久别重逢,肯定有话要讲,自己一个外人还是不要掺和了。
而且据他对嬴政的了解,不出三天肯定也会单独叫自己过去的,不用着急。
至于现在,当然是回到家中,跟夫人女儿团聚了。
虽然这次出去并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,但在经历了血腥的战争之后,还是很怀念温馨的家庭。
另一边,扶苏也进入了咸阳宫,当踏入大殿之时,抬眼便见到了坐在上方的始皇帝。
随即行礼道:“儿臣见过父皇。”
正在批阅奏折的嬴政放下了手中的工作,开口道:“平身吧。”
扶苏闻言站起了甚至,看向了皇位上的嬴政。
不过紧接着起神色却是一变,有些惊讶说道:“父皇,您怎么……”
此时的嬴政的头上的发丝已经有三分之一变成了白色,脸上也苍老了许多,看上去已经像是一个老人。
不过自己也就只离开了几年的时间,但对方看上去却像是至少度过了十几年。
他很清楚的记得,在离去之前还见过前者。
那个时候的始皇帝还是意气风发,生命力非常旺盛,如同青年一般。
没想到再次相见时,却是已经步入了迟暮。
此刻,他也理解了为什么要这么着急的召自己回来。
因为对方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了。
而就在扶苏看向嬴政的时候,对方也在打量着他。
原本扶苏作为长公子,一直都是锦衣玉食,细皮嫩肉的。
而在北疆度过了几年之后,皮肤却变得粗糙了不少,不过身上的气质却硬朗了许多。
比起以前来,少了几分柔弱,多了一些坚毅。
嬴政开口道:“朕的身体没有大碍,你不必担心,这次召你回来,是想要看看你在边疆的这几年有没有进步。”
“说说吧,几年来都学到什么?”
虽然很担心前者的身体状况,不过对于问题也不能不回答。
随即说道:“禀父皇,儿臣于北疆之地度过了五年多的时间,感触最深的便是百姓的艰苦与将士们的英勇忠诚。”
在他刚刚抵达北方的时候,第一件事就是巡视长城的建造。
而当看到那一个个衣衫褴褛,面色蜡黄的民夫拼命修筑长城的时候,不由的生出了一些心疼与心酸。
他想要让这些民夫停下来休息两天,但却被蒙恬拦了下来。
修长城是一项紧急的攻城,而且这些民夫在修完长城之后,还需要调往其他地方继续服役,所以不能停下来。
虽然这样会带来很大的压力,但是也没办法,如今秦国需要用人的地方太多了,劳动了不够。
而在这种情况下,就只能够压榨百姓的力量。
这是一个无奈的举措,也是现在的大环境所造成的。
也是在这个时候,扶苏明白了想要让百姓休养生息,过上好日子,并不仅仅只是君主的一个决定就可以做到的。
百姓们是贫还是富,更多的事取决于整个国家的状态。
只有当国家解决了内忧外患之后,才能够稳定民生。
若是不能把匈奴以及六国的问题处理掉,即便让百姓过了几年安生日子,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再次爆发战争,将国家拉进水深火热之中。
现在的百姓过得是很苦,但至少要比被卷入战争之中,无故送了性命要好。
另外,对于秦军的战斗他也是有着不小的感触。
在边疆的这几年,扶苏也亲眼见到过匈奴进犯,与秦国将士发生血战。
一次次被击退,一次次又再来。
每一次被击退后,都会留下满地的尸体,有匈奴的也有秦军的。
还记得在第一次看到厮杀的场景时,自己的感觉很不舒服,控制不住的想要呕吐。
虽然以前也看到过罪犯被杀死,但那种千万人拼命杀戮的场面却是没有领教过。
满地的鲜血,残缺的尸体,还有那痛苦的哀嚎与临死前恐惧不甘的眼神,都让其印象深刻。
目睹了这样的场景后,他好几天都没有睡一个安生觉,即便睡着了也会半夜惊醒。
这种情况直到半年后才好上一些。
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,而是习惯了。
在感受了几次血腥的战场之后,他也渐渐的适应了,适应了鲜血的气味与那残酷的战斗方式。
在北疆度过了一年的时间后,他的心中便平静了下来。
甚至在两军厮杀的时候还能够很冷静的观察战场局势,分析着双方的优势与劣势。
不再会被这样的景象给惊到。
与此同时,自己的心似乎也在变得越来越硬。
虽然仍旧会为了士兵的死亡而悲伤,为了战争的残酷而感慨,但却不再像以前那样敏感。
当见过了太多的死亡之后,自身的接受能力会强大许多。
与其沉浸在哀伤与不忍之中,倒不如去思考如何降低伤亡,尽快击败对手。
这几年的时间,扶苏学到了一个道理。
那就是过度的仁爱是一种累赘。
有仁爱之心是好的,但却要分清楚施行仁爱的对象、方式以时机。
在乱世之中仁慈不仅会害了自己,也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尤其是作为一国之君,更是不能一味的仁慈。
有时候冷酷一些,或许能够拯救更多的生命。
心肠太软,过于仁慈的人通常都会感情用事,而身居高位,需要的却是最理性的判断。
如何稳定国家,获得更多的利益,需要站在大方向上去考虑。
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忍,便影响到大局。这是身为君王的大忌。
父子两人在一起谈论了一个时辰,从言语与态度之中,嬴政感受到了自己的这个儿子所产生的巨大变化。
虽然依然主张施行仁政,但却是果决了许多,不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。
展现出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一面…… 展开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