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 No?60

第61章 No?60(1/3)

《德奥同盟条约》:规定如果其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,两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实行互助;如果其中一国遭到另一国家进攻,缔约国的另一方应对其盟国采取善意的中立。但是,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,缔约国双方应共同作战,直到共同议和为止。

欧洲火药桶

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后,列强在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斗,主要表现为两次摩洛哥危机的发生。

摩洛哥地处北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,扼守直布罗陀海峡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法国对摩洛哥垂涎已久,进入20世纪后,法国便加紧向摩洛哥扩张。

1905年1月,法国向摩洛哥提供了一个行政、军事、财物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方案,但遭到德国的反对。同年3月,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发表煽动性讲话,提出各国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。这在事实上否认了法国的特殊利益。由此,导致法国和德国矛盾加剧,出现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。最后,德国未能压制住法国,只好暂时放下对摩洛哥事务的干涉,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宣告结束。

1908年,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,法国乘机占领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,从而使德、法两国的关系再度紧张。之后,德、法两国就摩洛哥问题达成暂时协议。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平等商业利益。但是,1911年春天,当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人民起义时,法国以保护侨民和恢复秩序为借口,派炮舰开赴阿加迪尔港,并将军舰上的炮口对准了阿加迪尔,进行威胁,从而形成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,德法关系再度紧张。随着矛盾的发展,巴尔干成了欧洲的火药桶。

巴尔干半岛位于欧、亚、非三洲的交界处,是各种势力斗争的**处。1912年3月,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;同年5月,保加利亚又和希腊签订了同盟条约;8月,门的内哥罗也加入了此同盟,从而形成了巴尔干同盟。

1912年10月9日,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,接着,保加利亚、塞尔维亚和希腊相继对土耳其宣战,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全面爆发。

战争爆发后,土耳其军队连连失利,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,后被迫求和,并请求欧洲列强调停。

在欧洲列强的调停下,1913年5月,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,巴尔干同盟四国获得了大片领土,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几乎全部丧失,仅仅保存了伊斯坦布尔及海峡以北的狭小地区。至此,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使原

来受土耳其奴役的国家的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。

巴尔干同盟虽然取得了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,但由于分赃不均,联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。1913年6月1日,塞尔维亚和希腊结成反保同盟,罗马利亚随后也加入进来,并准备随时对保加利亚作战。

在奥匈帝国的纵容下,保加利亚先发制人,于6月29日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宣战。此时,罗马利亚、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,也向保加利亚发起进攻。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。

一个月后,保加利亚战败求和。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。

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,这一地区的人民基本摆脱了土耳其的民族压迫,同时也推动了奥匈帝国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战争。

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人民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,因此与塞尔维亚合并,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,致使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矛盾加剧。

奥匈帝国不仅极力阻止塞尔维亚的扩张,而且企图消灭年轻的塞尔维亚国家;俄国为了对抗奥匈帝国,竭力支持塞尔维亚;德国则支持奥匈帝国。这样一来,就进一步加剧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。致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敏感的战争火药库。

两枪引爆世界大战

巴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加深,为帝国主义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事务提供了可趁之机,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埋下了新火种。可以说,巴尔干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。

列宁曾说过一段话:资本主义把大量土地集中在个别国家手里,把最后一块土地都分割完了,再要瓜分,再要扩大领土,就只有牺牲别人,为了一个国家而牺牲另一个国家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只有使用武力。因此,世界掠夺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。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为了瓜分世界,疯狂扩军备战,不断制造战争危机,它们都想利用手段打击对方,壮大自己。

奥匈帝国认为,塞尔维亚是它扩展的障碍。因此瓜分塞尔维亚,甚至全部吞并塞尔维亚,粉碎大塞尔维亚主义,是奥匈帝国的既定国策。

1914年6月底,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举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,向塞尔维亚进行挑衅,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慨。一个名为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军人团体,决定以刺杀皇储斐迪南为手段,打击奥匈侵略者的气焰。

1914年6月28日,奥匈帝国皇储、狂妄的军国主义者、军人党首领斐迪南偕同妻子,

亲自到萨拉热窝检阅第十五、第十六兵团,并指挥演习。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后,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市政厅。当车队驶过萨拉热窝狭窄的街道时,隐蔽在路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疾步上前,连发两枪,一枪射中斐迪南头部,一枪穿透斐迪南妻子的腹部。这对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双双毙命。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火药桶。

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,尽管塞尔维亚政府并未参与谋杀活动,奥匈帝国仍以此为借口来发动战争。奥匈帝国的意图得到了它的同盟国德国的支持。有了德国支持,奥匈帝国更是有恃无恐。

1914年7月23日,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十项条款的最后通牒,并限其48小时内答复。通牒要求制止一切反奥活动,惩办进行反皇宣传的公民,由奥匈当局派人共同追捕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凶手等。尽管塞尔维亚接受了全部要求,奥匈帝国仍于7月28日悍然对塞尔维亚宣战。

俄国难以容忍奥匈帝国的扩张,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以后,俄国政府便于7月30日发布了军事动员令,法国出于自身利益决定支持俄国。

7月31日,德国政府向俄、法两国同时发出最后通牒,要求俄国停止军事动员,要求法国在未来冲突中保持中立,但遭到两国拒绝。于是德国分别于8月1日、3日先后对俄、法宣战。

8月1日,德军占领卢森堡。2日下午,又向中立国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,要求准许德军假道过境进攻法国。比利时拒绝了德军的无理要求,同时呼吁英、法、俄诸国保护它的中立地位。英国要求德国尊重比利时的中立,但遭到拒绝。

8月4日,英国对德国宣战。8月5日,门的内哥罗加入塞尔维亚方面作战。8月6日,奥匈帝国正式向俄国宣战。

欧洲战争爆发后,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蔓延到远东和近东,日本为扩张在东亚的势力也趁火打劫。8月15日,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,要求德国军队立即撤出中国和日本的领海,在9月15日之前,把德国租借的胶州湾和青岛移交给日本。但是,德国拒绝了最后通牒,日本便于8月23日对德国宣战。

从1914年7月28日起,仅三个月的时间,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就演变成为世界大战。到1918年,以德国、奥匈帝国、土耳其为一方,俄、法、英、日、比利时、塞尔维亚等国为另一方,共有31个国家参加了战争,从而出现了战火蔓延至亚洲、非洲和美洲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。

(本章完)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