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章 No?67(1/3)
闪电战:将先进的火力和机动作战理论,与最先进的空中和地面武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速度是成功的主要原因。“闪击波兰”的战役中,德军利用准确的情报,向波军防御弱点进行攻击,火速向预定目标推进,并不顾及侧翼的安全。
苏芬战争
纳粹第三帝国不断扩张,让苏联惶恐不安。于是,苏联便想在第三帝国的北面建立一道防范阵地。构建这道阵地,只有一个办法,就是控制波罗的海国家。
波罗的海国家中,有三个小共和国,以前都属于沙皇俄国。沙皇俄国灭亡后,他们独立了出去。这三个小国家就是拉脱维亚、立陶宛、爱沙尼亚。他们弱小无力,苏联便威逼他们签订所谓的相互防御的条约。防御是托词,实际上,就是苏联在这些国家内驻军。三个小国自然无力抗拒。只得听任苏联的摆布。但是,这些小国是口服心不服,不由心生埋怨。
除了三个小国之外,苏联还想在芬兰驻军。芬兰以前也属于沙皇俄国。但是,芬兰不像三个小国那样孱弱无力,它断然拒绝了苏联的要求。
苏联的要求有两条,一是让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南部地区,二是允许苏联红军在芬兰本土驻军。芬兰拒绝苏联后,感到危险,于是把部队调集到边界上,以抵御苏军的突发进攻。
果不其然,正如芬兰所料,苏军在1939年11月30日,
对芬兰的赫尔辛基发动了突然袭击。论兵力,芬兰与苏联相距甚远。这次战争,苏联动用了100万大军,芬兰却只有30万人,其中后备役军人占了80%。
显然,这是一场以弱对强的战役。仅从军事实力看,芬兰是必败无疑的。然而,事实与理论分析截然相反。苏芬之间的这场战争,着实令人大跌眼镜。
芬兰的兵力虽然大大小于苏联,但是,与苏军相比,他们战斗力却丝毫不逊色。按照苏联领袖斯大林的预想,一个月之内定可全面占领芬兰。然而,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苏军仅仅拥有一个优势,而芬兰却拥有天时和地利的双重优势。
此时,已是寒冬。芬兰人自然更适应当地的气候,也更熟悉地形。他们就利用这两大优势,顽强地与苏军抗争。不可思议的情况出现了,从北部进攻的苏军推进了一点,便遭到阻击而无法继续向前,南部进攻的苏军更惨,他们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就被击退了。而在曼纳海姆防线的苏军主力部队也遭到芬兰人的痛击。更要命的是,芬兰还有滑雪板部队。这支部队采用游击战术,袭击了企图穿越芬兰中部的苏军纵队。
战斗持续了一个星期,苏军简直被打蒙了。芬兰人不断猛攻,将苏军分割为一块一块的,进行吞食。2万余苏军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击毙。
苏联只好暂停进攻,进行重新组合,之后再次攻击芬兰。这一次
,苏联任命铁木辛哥为元帅。这位元帅,曾历经平定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,由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著名的苏联元帅,被西方军界视为苏联的“战争明星”,作战经验可谓丰富。
同时,苏联又向前线增派50万大军,誓死要拿下芬兰。
这是一场消耗战。苏军的目标是突破曼纳海姆防线。苏军的进攻非常猛烈,54个师每天进攻4~5次。
然而,即便如此,芬兰军队也抵抗住了苏军猛攻。苏军伤亡很惨重,却没有退却的意思,统帅下达了命令——要不惜一切代价,达到预定目标。一次又一次地猛攻,进行了整整一个月,芬兰军的防线终于被撕开。芬兰军先是撤退,然后被迫求和。
此时,气温低至零下50度。苏军付出了25万余人阵亡的代价,其中,无数战士是被冻死的。而芬兰军,死亡是2?5万余人,比苏军少10倍,但是,终因寡不敌众,芬兰人不得不签署了停战书,答应了苏联的一切要求。
苏芬战争,虽然苏军达到了目的,但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。从这方面来说,苏军是失败的。正是由于这次战役,给德国人造成了一个错觉,那就是进攻并占领苏联是可行的。包括希特勒本人也这样认为。因此,与其说苏芬战争是苏联侵驻芬兰的军事行动,不如说是二战的一个伏笔,这个伏笔导致了希特勒后来的错误决定。
(本章完)
展开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