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No?26(1/3)
阿基米德: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、物理学家,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。他既重视科学的严密性、准确性,要求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精确的、合乎逻辑的证明,又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。他非常重视试验,亲自动手制作各种仪器和机械。他一生设计、制造了许多机器,除了杠杆系统外,值得一提的还有举重滑轮、扬水机以及军事上用的抛石机等。被称作“阿基米德螺旋”的扬水机,至今仍在埃及等地使用。
马其顿崛起
就在雅典和斯巴达双雄争霸时,在希腊的北部,有一个帝国悄然崛起,这个帝国就是马其顿帝国。
马其顿人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,比南部的希腊人大大迟了一步。在希腊城邦已达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,马其顿才刚刚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。
起步晚不代表发展慢。马其顿国王们把希腊先进的文化引入宫廷,与希腊城邦进行贸易。经济发展使马其顿日益繁荣,村庄变村镇,小城变大城,但此时的马其顿也仅仅是在发展中,它真正的强大,是在国王腓力二世上台以后。
腓力二世原本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,他只是马其顿新王的叔父,新王年幼,于是腓力摄政,掌管国家。这时,马其顿的局势比较混乱,腓力同父异母的兄弟们伺机争夺王位。腓力干练沉着,审时度势,很快稳定了局面,赢得了声望。之后,马其顿人废掉了幼王,推举腓力为国王,即腓力二世。
马其顿的国王很有特点,他是全国土地的主人,战争中的最高统帅,同时他又是祭司、法官。但是,他的统治权力也很受限。
首先,王位世袭,不是国王一个人说了算,还必须经过人民的认可。而且,人民还有权废黜国王;涉及叛国罪的案件,要由人民审判。
其次,在马其顿管辖范围内,有很多部落。这些部落拥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,是相对独立的。这就意味着,马其顿国王并非一手遮天,无所不能。
因此,腓力二世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改革,首先加强王权,通过征服、联姻、分封等手段,削弱各部落贵族的权力。打仗征服来的土地,都并入马其顿,并在当地扶植自己的力量,以加强统治。
接着是打造军队。军队是统治和征服的重要工具。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与战斗技术,腓力二世在部落兵制的基础上,创建了主要由贵族和富裕农民组成的常备军。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。同时,腓力二世还加强了军队装备,建立了强大的舰队,使各个兵种能够协同作战。
加强装备,打造军队,需要经济支柱。腓力二世很清楚,经济是立国的基础。因此,他建立新城市,打开出海口,开采金矿。
腓力二世的改革使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。他雄心勃勃,具有强烈的征服欲。在王权强化、国土扩大、实力增强、既无内乱又无外患的情况下,腓力二世决定征服希腊城邦。
此时,希腊城邦在争霸战中几乎内耗
一空。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,便宜了马其顿。公元前338年,腓力二世一举击败了希腊联军,随后,在希腊城邦科林斯召开大会,成为全希腊的霸主。
可惜,腓力二世称霸希腊后不久,在女儿的婚礼上,遭到国内反对派刺杀而身亡。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即位。
亚历山大即位时,刚满20岁,血气方刚。腓力二世为了使他获得良好的教育,曾经聘请希腊的大学问家亚里士多德做宫廷教师。因此,亚历山大一方面具备马其顿王族的剽悍气质,一方面又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受到了希腊文化的熏陶。他醉心于《荷马史诗》,经常把自己比作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。
亚历山大即位之初,希腊的各个城邦对马其顿是口服心不服。听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,一些城邦认为有机可乘,便起来反抗马其顿的统治。
率先发难的是底比斯城邦。亚历山大立即率领父王留给他的精良部队,一举攻下底比斯,并放火烧城,把底比斯的3万居民一律卖为奴隶。
底比斯城的建筑绝大部分化为灰烬,只留下神庙和一个诗人住宅。亚历山大保留这两个地方,是表示自己对宗教的宽容和对希腊文化的尊重。
打垮底比斯后,亚历山大胁迫希腊各城邦重新组成以马其顿为首的同盟,并把军队交出来,由他指挥。
在希腊的霸权巩固后,亚历山大准备进军波斯帝国,其目的是掠夺东方的财富,扩张帝国势力。火爆大战即将上演。
战波斯平埃及
公元前334年,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进军波斯。
波斯帝国曾经是一个凶悍的大帝国,它征服了小亚细亚、埃及、伊朗高原及中亚地区,版图横跨欧洲、亚洲和非洲。只是在进攻希腊时,遭到重创。然而,当马其顿帝国崛起后,波斯帝国已今非昔比。由于国家内乱,国势日益衰颓。尽管地盘大,民众多,但实际上只是个“泥足巨人”。
而且,波斯帝国的统治十分脆弱。帝国西部,比如叙利亚、巴勒斯坦地区的各族居民,乃至埃及人,都一向反对波斯帝国的奴役,他们时刻酝酿着起义。
一小撮波斯贵族,仅仅靠武力,才得以维持其脆弱的统治。中国人有句俗话:强中更有强中手。这话很有道理。历史也证明,以武力征服所造就的帝国,一遇到外来更强大的武力攻击,便会迅速土崩瓦解。因为武力只能打天下,不能治天下。
公元前334年春天,武力超强大的马其顿与波斯帝国兵戎相见。
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城邦的联军,其中有精心挑选的步兵2?3万人,骑兵5000人,战船160艘,渡过达达尼尔海峡,向波斯帝国发起进攻。大军的主要攻击力是骑兵。如果骑兵的冲击未决胜负,就靠步兵方阵冲击。
步兵方阵,称为马其顿方阵。这种方阵由腓力二世发明。到了亚利山大手里,进一步完善。方阵以装备由盔甲、短箭、长矛和盾牌的重装步兵为主;队
形密集,纵深达16排,士兵手持马其顿矛。第一排的矛有2米长,矛的长度逐排增加,到第六排,矛长达到6米。在战斗中,六排士兵的矛能够同时协同行动。
整个方阵严整坚实,前面长矛如林,以排山倒海的威力逼向敌方。在战场狭窄时,方阵则拉成长方形;如遇敌方包抄,方阵中央向前突出成凸形;防御时队形可以紧缩,盾牌相接成一排排盾墙,犹如铜墙铁壁。
强悍的马其顿军队令人胆寒。在格拉尼库斯河畔,他们首先击溃了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屯军。亚历山大以解放者自居,乘胜推进,闻者纷纷响应。
公元前333年11月,亚历山大率军,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亲自统帅的40万波斯大军,在叙利亚北部的伊苏斯湾相遇。
波斯王自恃兵多将广,面河列阵,准备以逸待劳,与马其顿军周旋。亚历山大观察了波斯大军的阵势后,率领精锐骑兵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河,沿着山路迂回进军,从背面直捣波斯军的中锋,而马其顿的步兵,则乘势渡河掩杀。波斯军队被马其顿军的气势所压倒,慌忙掉头逃跑,乱作一团。马其顿骑兵趁机冲杀,波斯军左翼很快崩溃。身居主帅的大流士三世被激战的阵势吓破了胆,竟然丢弃全军独自仓皇逃跑,他的家属以及大批皇亲国戚都成了亚历山大手中的俘虏。
伊苏斯战役后,大流士三世向亚历山大求和,条件是:将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土地,拱手送给亚历山大,并付给大笔赔款。谁知亚历山大不答应。他要求波斯帝国无条件投降,谈判破裂。
此时,波斯帝国在地中海上还拥有势力强大的海军,很可能会在海上截断马其顿后方的交通线。为了消除这一威胁,亚历山大引兵南下,进军叙利亚和腓尼基,目的是想切断波斯海军和陆上基地的联系。
公元前332年,亚历山大逐一征服了腓尼基的海港城市,并且把腓尼基最繁盛的商业中心推罗完全摧毁,在城内进行了极其残暴的大屠杀,8000人被杀死,3万人被卖为奴隶。这样一来,波斯海军失去了海港根据地,不久就溃散了。之后,就在这一年的冬天,亚历山大经过苏伊士地峡,侵入波斯帝国统治下的埃及。
埃及是个文明古国。当亚历山大领兵踏入埃及时,埃及的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经屹立于尼罗河畔2500多年了。当时的埃及人因为苦于波斯帝国的暴政,对亚历山大几乎未加抵抗。
亚历山大兵不血刃地占领埃及,他亲自前往埃及西部沙漠绿洲中的阿蒙神庙顶礼膜拜。他模仿古埃及的法老,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,利用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祭司阶层来统治。同时,亚历山大征用埃及的人力和物力,在尼罗河口建造了一个新海港,以他宗教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大城。后来,这座城迅速发展,成为地中海世界商业和文化的中心,至今仍是埃及最大的港口。
公元331年春,亚历山大回到推罗城,扩充自己部队,准备与波斯帝国进行最后的决战。
(本章完)
展开全部内容